2021年12月,经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编著的《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 全三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30余万字,绘制线图及拓片近3000张,编排图版500余幅。同时,为了全面展示云冈石窟山顶历史面貌,报告中还收录了1993 年云冈石窟山顶东部佛教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简报。
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是国家文物局指定考古项目,于2008年正式启动。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考古队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首先在西部山顶进行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发现东周、北魏、辽金、明清诸时期的遗址和灰坑,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铁器、陶器和瓷残片以及建筑材料等。此次发掘丰富了云冈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对研究本区域的文化流变特别是先秦“武周塞”的位置有重要参考价值。2009~2010年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联合考古队在云冈西部山顶进行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3600平方米,发掘出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魏辽金塔院式寺庙遗迹,出土塔基,前廊后室的北房、东房和西房等,印证了《水经注》描写云冈石窟当年“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雄大气象。2011~2012年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联合考古队在云冈石窟第5、6窟山顶区域进行第三次发掘,发现一处北魏辽金塔院式寺庙遗迹和铸造工场及水井、台基等,其中铸造工场的发现对研究《天工开物》和冶金铸造史以及宋辽金“失蜡法”都有重大意义。此次所发现的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3 年发掘的云冈石窟山顶东部佛教建筑遗址,其面积约360平方米,塔基呈正方形,夯土台外包砌砂岩石片,并设斜坡踏道。出土遗物有菩萨、弟子、飞天、千佛等石雕造像,兽头门枕石及装饰残件,还有大量的北魏简瓦、板瓦、“传祚无穷” 瓦当、莲花建筑饰件等,同样属于一座北魏佛教寺院。
发掘工作结束后,工作重心由田野转向室内整理。整理工作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进行。器物修复历时一年多,绘图和拍照时间较长,耗时三年多,同时测量器物和做器物卡片。期间整理的两篇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简报,分别发表在《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和2019年第1期。2016年将北魏釉陶板瓦(带釉板瓦)、黑色陶瓦和辽代琉璃瓦等,送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化验分析,得出釉陶板瓦的釉层体系属于高铅低温釉,黑色陶瓦推测可能是瓦片表层采用了渗碳工艺所致,烧成之后表层可能经过磨光处理。化铁炉出土的铁渣和燃料,由北京科技大学做分析和测定,判定其年代在辽早期,也可判定熔炼所用燃料是煤。化铁炉采用木扇鼓风,其半地下结构和斜向风道的结构完善使得这些技术完全保留在了近现代的传统工艺中。
此书的出版是云冈考古的第一部完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是“云冈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大成果,更是践行云冈研究院科研立院的具体表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皇家石窟寺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北魏前期云冈寺院的布局范围和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结构的演变,对于打造“云冈学”这一学术高地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