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一场春雪后,大同依稀变成平城模样。
雪中云冈,真容巨壮,一派北魏气象。
却分明不是北魏。不过,在北魏以降1500余年间的云冈石窟史上,“2月19日”,是无数时间节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2022年2月19日,是云冈研究院成立一周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让我们走进云冈,看看过去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
A 这一年,是云冈强基固本之年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作出重要指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个月后的2021年2月5日,经山西省委同意,云冈研究院“升格”,明确为省政府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归口省文物局管理,大同市政府负责日常管理。
2021年2月19日,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
杭侃,云冈研究院首任院长。挂牌之前的2月11日,他作为专家,刚刚在牛年春晚的太原天龙山佛首回归节目中亮相并点评。“这一年里,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科研立院’,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再到山西大学副校长,直至云冈研究院院长,作为“外来者”,杭侃“科研立院”给云冈带来的“新”,显而易见。
他所坚持的学术和科研为先,其来有自。杭侃的老师,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奠基人宿白先生,曾发现对云冈研究有巨大意义的“金碑”,并数次到云冈考古。“科研立院”,首先在科研和保护项目增量的变化上。在云冈的争取和各方支持下,文保项目储备厚度增加:制定《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十四五”规划》,稳步开展洞窟修复项目,同时向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申报文物保护项目20余个,内容涵盖危岩体修复、洞窟加固、文物数字化、山顶考古遗迹保护展示等……
同时,扎实推进各类保护工程13项。其中抢险加固工程、彩塑壁画保护修复服务项目各2项,日常养护项目3项,数字化保护展示项目6项。这些保护工程,阻止了文物险情的进一步发展,让云冈文物得以“延年益寿”。
立足于“科研立院”的发展目标,云冈研究院2021年先后建成云冈文保中心、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云冈石窟文物安全与监测平台和各类文保实验室,获批“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争取成为国家级石窟寺区域保护研究中心。
同时,持续推进云冈数字化建设。先后实施完成云冈石窟第11窟、第19窟数字化保护项目2个数字化项目,永乐宫壁画数字化展示项目,完成云冈石窟典型洞窟数字化建模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第13窟)、罗汉堂及94块残件的数字化采集。按照山西省文物局统一部署,完成大同、朔州、吕梁、忻州4个市共计109处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的田野调查工作,协助完成“山西省北部石窟寺调查”,完成百余处石窟文物数字摄影与考古绘图工作。为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云冈研究院还拟申报国家级科研单位,目前已通过省科技厅审核。“2021年开展的科研项目,数量创历年之最。”云冈研究院研究员王雁卿说。
2021年12月14日,两个会同时在云冈研究院举行,作为院长的杭侃,显得异常忙碌,不时在两个会之间“穿梭”着。
这两个会,一个是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座谈会,一个是由云冈研究院、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及北京大学宗教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石窟测绘专题研讨会”。因为疫情,测绘专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虽然座谈会来了很多重要嘉宾,但杭侃对后一个研讨会一点儿都不敢大意。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在近几年受到国家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而测绘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相关工作进展的“瓶颈”。他之所以连续组织三届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针对的都是这类“瓶颈”问题。“这些都是强基固本的工作,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杭侃说。
吸引来游客的,是博物馆推出的一个新展览。
2021年5月11日,《中国与世界》系列展在云冈石窟博物馆开展。当日,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一周年。
这是一个系列特展。“中国”部分,主要围绕云冈石窟1993年和2011年所获的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展开四个主题展览;世界部分,共有三个主题展览,围绕中国参与柬埔寨吴哥窟保护行动、斯瓦特地区的考古发现和万里茶道为主题展开。此外,在云冈美术馆还举办了古代龟兹石窟壁画摄影艺术展。
整个展览立意之高、内容之博、形式之新,让人眼前一亮。海蓝、橘红、朱紫,三种色调烘托出不同主题,所代表的辽阔与明亮、辉煌与热烈、深沉与厚实,使“云冈”“中国”“世界”相互映照。这个系列特展,入选山西省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
它明确印证着一个声音:云冈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21年,云冈研究院还策划了“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获得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在洛阳博物馆展出。云冈美术馆相继举办了“九边重镇·大同镇军堡群遗址摄影展”“大境澄明——武大明油画艺术展”等,广受好评。
云冈石窟开凿1500余年,是中国北方一道山峙渊渟的历史风景。它的形态是固态的,但精神内核永远是活泛灵动的,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也在活化中显现出别样风采。
2021年4月20日,云冈研究院官微发出的一则公告吸引了外界惊奇的目光。
公告中,云冈研究院决定从4月30日至8月30日,对搭架进行维护的第38-40窟实行预约开放。在此期间,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文物保护、石窟寺考古、古代建筑、佛教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以申请参观考察。
第38-40窟是云冈石窟西区的重要洞窟,其中第38窟距离地面位置较高,窟内造像题材丰富,窟门上方有三百余字的开窟题记,为研究云冈晚期洞窟的珍贵实例;第39窟是西区规模最大的洞窟,内有五层的中心塔柱,民国期间,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曾对第39窟重点考察。但因洞窟地势等原因,云冈之外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近考察。云冈以这种形式,公开向社会免费开放石窟研究资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活化文化遗产,致敬先贤,深化云冈学,加强石窟文物保护……对亲自策划这一举措的杭侃来说,活动种种要旨,非止一端。
一时报名者众。4月30日,首批来自佛教考古、文物保护、敦煌学、佛教艺术等不同研究领域的5名专业人员,在云冈研究院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专家的陪同下,登上脚手架详细考察了第38-40窟。维护期间,共接待4批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实地观察与看文献的感受大为不同,各窟龛的相对位置与关系,以及文物保护的难度,都在实践中更直观地被人感知。云冈研究院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地的求知者,尤为可贵。这次考察,会是我一个独特而难忘的起点。”学员之一戴恬评价。
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大美之颂·云冈石窟的千年记忆与对话”,“梦回云冈”秋冬季时装秀就亮相上海时装周,“秋月禅音:云冈文化音乐会”中秋夜在云冈石窟第12窟前精彩上演……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各种风格的千年洞窟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云冈研究院也展现出一种泱泱气度。
这种气度,显现在外的是发展的信心和格局。2021年,云冈研究院与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制的《云冈历史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完成,目前已通过验收。该规划以世界遗产云冈石窟为核心,利用云冈峪东起小站村、西至高山镇沿线的石窟寺、古建筑、城堡、烽燧、墓葬、窑址、近现代煤矿工业遗迹等30余处文物旅游资源,打造连接右玉西口文化、呼市昭君文化的历史文化长廊,进而形成集休闲、观光、研学、康养、运动、吃住娱一体的山西旅游北线核心区,整个规划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目前,云冈历史文化长廊建设项目已纳入大同市转型发展重点工程,被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列为全省第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景区。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这是百年甚至千年难遇的“大云冈时代”。云冈石窟的发展及研究之所以具有世界意义,与国家的国际定位与文化复兴紧密相连,前景无限。
在这种建设大云冈,重塑云冈世界性声音与影响的背景下,云冈自身每一天都在不断“重塑”。
从这个角度讲,云冈的2021年,可看做“重塑”元年。而这种“重塑”,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令人振奋的。
08-09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1.云冈文保中心。
2.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3.第一批观众登上脚手架详细考察了第38-40窟。
4.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
5.恢宏的云冈石窟。
6.“中国与世界”系列特展。
7.“梦回云冈”秋冬季时装秀亮相上海时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