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与当代人物有关的展览,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不少。
首先,展览是带有“光环”的行为,无论是怎样的“人”,当其被展览展示之后,观众们都不免以过于仰视的眼光看着他。这样的眼光进而也容易让“人”脱离了“人”本应的语境。本次《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展以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为题,旨在展示这位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的学者主要的思想脉络和贡献。
作为策展团队的一员,我在接受此任务之时,考虑的问题之一便在于,如何呈现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费孝通先生。除了从他的思想、贡献的多样性来考虑之外,我希望能回到一个更为“人本”的立场来讲述这一故事。在这一点上,策展团队内部成员之间也颇有默契。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一致同意应该留出不少的笔墨在费孝通先生成长起来的江南地域、家庭经历等背景内容之上。这看似都是发生在费孝通先生进入学术领域、有所贡献之前的故事;但是,“人”都是不断成长的,只有看到这些“序曲”与铺垫,才能更好地理解费孝通先生。
同时,在展示费孝通先生的具体贡献之时,我们希望不要让这些贡献看上去扁平化。因此,本次展览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将这些贡献放在更长的背景和动机当中来考虑;在论述这些背景和动机之时,也尤其注意展现更为立体化的背景和动机。这其中既包含了更长线条的学术脉络层面的考量,又有更为当下的时代现实层面的推动。例如,当展览需要展示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的工作之前,展览特意留出了更多的篇幅给费孝通先生曾遇到过的老师、所遵循的学派以及与其它学者往来的书信,这都是为了更为立体地呈现他作为一个“人”所受到的周遭世界的影响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悟与判断。
其次,展览是需要与陌生观众沟通的行为。无论在策展的人的心中,被展示的对象已经多么的“声名显赫”,但是,永远会有不明所以的观众来参观这场展览。何以建立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将是策展人需要不断修习的课题。更何况,费孝通先生的贡献基于学术,“学术”本身便是一个有门槛的话题。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门槛”,我希望展览能够做到干净而清晰。为此,我邀请了曾经系统开展过费孝通研究的泉州师范学院孙静老师加入策展团队。越是对被展示的主题深谙于心的策展人,越能够在短暂的策展周期内迅速找到重点和层次。最终,在主线上,本次展览将费孝通先生在江南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分列为两个单元的主题,彼此间隔清晰、关系不复杂,也便于观众理解。同时,以学术论著作为他思想脉络的主时间线,将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的开创性工作、对乡土中国的整体理解、再到后期的小城镇研究和民族学研究,串联起来,这既顺应了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契合了观众的观展惯例。同时,为了进一步贴近观众,策展团队选择了费孝通先生在诸多论著、公开发言中的原话,列到展览当中,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既能起到与费孝通先生直接对话之感,又有“重点摘要”之功能,同样便于观众理解费孝通先生之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并不意味着只讲最“浅显”的内容。本次展览也有不少篇幅讲述燕京学派、实地调查等学术史、学术理论乃至研究方法等层面的问题,保留了部分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专业名词。之所以这么做,我也是希望能够借此展览对普通观众的既往知识结构有所增益,让本次展览成为一个让观众感到能够收获新知的展览。当然,在呈现这些相对陌生的内容之时,展览也做到了对每一个或有门槛的名词展开进一步的解释,以避免观众产生迷惑。并且,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尝试让观众感到学术的魅力。为此,展览在论及《江村经济》之时,特意留出了篇幅给《江村经济》所引发的后续学术讨论,展示了部分研究者围绕着《江村经济》所作的再研究、再释读性质的学术文章。
对于不关心学术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文章和语段难免是显得生涩的;但是,在我看来,学术的最大生命力便在于其拥有不断被讨论的价值。展览在文章选择时,特意选择了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相关学科的代表论述。我认为这也正是《江村经济》之所以能被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不关心学术的观众或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细读这些文章的内涵,但,若他们能从中获取只言片语的启发,那此设计便也有了意义;即便难提启发,若他们能从中产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之感,能由此激起对独立思想之兴趣,那此设计便也同样具备意义。最后,展览也并非一项“单纯”的行为。任何一场落地项目都需要受到现实动机或条件的制约或影响。本次《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展得以成型,源于云冈研究院与吴江区的战略合作、文化交流,因此,最终才会选择以费孝通先生这样一位吴江名人为题,落地在云冈美术馆。云冈研究院杭侃院长最先提出,能否以“大同”为名,进而沟通两地,因为“大同”二字既是云冈所在的城市名,也是费孝通先生曾明确提出来的著名论述。
在此思路启发下,策展团队也认为,以“大同”来串联整个展览确是合理的。虽然“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字已是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提法,并有所特指,但是,这样的思想内涵其实也可以被认为贯穿了费孝通先生的一生。无论是在江南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费孝通先生追求强国富民、多元并存的思想色彩是一直存在的,这都是“大同”的言内之意。同时,为了进一步呼应云冈与吴江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一背景,策展团队在展览的主线条中加入了费孝通先生曾实地踏查过的江南村镇的现状单元,以求让身处异地的观众感受到江南之美。
展览在每一个单元中还设计了一部分支线内容。支线内容展示的是与该单元所主线展示的费孝通先生相关内容相近似的、山西本地的文化、历史或社会运动。在整个展览当中,支线的内容比重不大,不至于“打扰”了观众对于主线内容的理解;但又能作为一味调剂,让观众穿越于两地,感受相近的议题在不同地域的生长,进而更能理解何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