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特窟』迎新|第6窟维护期间专家学者可预约考察
创建时间:2024.01.01


from clipboard

新元肇启

『特窟』迎新

云冈石窟第6窟

维护期间实行预约开放


关于云冈石窟第6窟维护期间实行预约开放的公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精神,加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推动云冈学研究工作,云冈研究院决定从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对搭架进行维护的第6窟实行预约开放。在此期间,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文物保护、石窟寺考古、古代建筑、佛教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以申请参观考察。

第6窟洞窟为中心塔柱窟,塔柱高约14.4米、边长约8米,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在不影响维护工作的前提下,云冈研究院将统筹安排,申请者可在云冈研究院相关部室专业人员的陪同下,利用搭架进行维护的机会,对第6窟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

拟申请考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请将申请表(附在文末)发送至邮箱:ygskwz@163.com,我们在收到申请之后一周的时间内回复参观事宜。

云冈研究院

2024年1月1日


from clipboard


第6窟完成于

太和十八年北魏迁洛之前

洞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其完整的佛传故事序列

统一的褒衣博带式服饰

及独特的建筑空间结构等

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第六窟中几种形式的佛本行故事雕刻,分开均可以各自形成完整的段落,各有特色;合起来又能成为一个整体,是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组合。它完全可以代表北魏石窟中关于佛本行题材雕刻的最高成就。”


from clipboard


“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中,可以表现出中国的石窟寺艺术,是在继承汉代以来的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外来影响优秀部分经过融化而形成的,因此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摘自杨泓
《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
原文载于《现代佛学》1963年第2期


“云冈第6窟的连环故事画情节,是沿着人们环绕中心柱作右旋礼拜的方向发展的。既然第6窟最重要的位置是中心柱北面和窟内北壁大龛之间,这套连环画的开始就在中心柱北面下层东侧,表现能仁菩萨身处兜率天宫和乘象入胎。”


from clipboard


——摘自常青

《云冈石窟第6窟佛传故事雕刻再研究》

原文载于《美术研究》2023年第2期


“在第六窟四壁有佛传故事浮雕,底层雕一圈回廊,柱上用栌斗承托阑额,阑额上除与柱对位处施一斗三升斗棋外,中间也相间用叉手和斗棋,与檐槫结合,形成纵架,上承屋顶。这应是一般宫殿、佛寺中回廊的写照。”


from clipboard


——摘自傅熹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木结构架建筑的发展》
原文载于《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

“在第六窟中,法华经教主与法华经象征的组合处在平行视线所及的中心柱下层,维摩诘经教主与维摩诘经象征的组合处在仰视位置的门上方,后者的画面也比较小,显然突出了法华经教主与法华经象征的表现。不仅如此,在窟室东南西三壁中层的诸佛传场面之间,均安排了象征法华经的多宝佛塔。由此可见,主导第六窟图像的经典应该是法华经。”


from clipboard


——摘自李静杰
《北朝后期法华经图像的演变》
原文载于《艺术学》

图片

第一『伟』窟:

在这座石窟中

找不到任何一块未经雕刻的石头

所有的地方都被细致镌刻

它以富丽堂皇的风格描绘了一个

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世界


from clipboard

▲第6窟外景

 

from clipboard

▲第6窟中心塔柱


from clipboard

▲第6窟西壁上层群像


from clipboard
图片

▲第6窟西壁上层菩萨


from clipboard

▲第6窟西壁上层供养群


from clipboard

▲第6窟东壁上层南侧


from clipboard

▲第6窟窟门上方维摩诘故事


from clipboard

▲第6窟中的佛传故事




云冈石窟第6窟相关研究目录
一、期刊论文
[1]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C]//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1933.
[2]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J].现代佛学,1963,(第2期):36-40.
[3]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J].考古学报,1978(01):25-38.
[4]王恒.论云冈石窟中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J].敦煌研究,2000,(04):45-57.
[5]王恒.云冈双窟研究[J].敦煌研究,2003,(04):9-17+109.
[6]张华.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J].敦煌研究,2003,(04):18-25+109-110.
[7]李静杰.北朝佛传雕刻所见佛教美术的东方化过程——以诞生前后的场面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04):76-95+158.
[8]赵昆雨.云冈第6窟佛本行故事雕刻内容再识[J].文物世界,2004,(第5期):24-29.
[9]马丽霞.云冈伟观第6窟[J].文物世界,2004,(第5期):71-73.
[10]八木春生.关于云冈石窟第5、6窟的人工系统[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5.
[11]陈悦新.佛装概念与汉地佛装类型演变[J].文物,2007,(04):60-69.
[12]赵昆雨.云冈石窟乐舞雕刻研究[J].敦煌研究,2007,(02):34-43+116.
[13]张华.云冈石窟的建筑脊饰[J].敦煌研究,2007,(06):13-19+115.
[14]陈悦新.云冈石窟佛衣类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03):47-58+158.
[15]费泳.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J].敦煌研究,2009,(03):25-34.
[16]殷光明.初说法图与法身信仰——初说法从释迦到卢舍那的转变[J].敦煌研究,2009,(01):5-15+117-119.
[17]邹清泉.虎头金粟影:维摩画像研究献疑[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第4期):129-139.
[18]朴基宪.论云冈石窟所见楼阁式佛塔的起源及演变[J].石窟寺研究,2011:158-166.
[19]黄继忠,姜建利,戴仕炳.云冈石窟石雕科学保护的技术限制[J].文物世界,2011,(第5期):3-10.
[20]员小中.云冈石窟第6窟金身佛像之谜[J].科技信息(山东),2012,(第21期):102.
[21]卢少珊.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01):64-96+158-159.
[22]孙晓峰.北朝时期水波纹发髻佛像及相关问题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4:255-275.
[23]刘连香.北朝佛传故事龙浴太子形象演变[J].敦煌研究,2014(06):8-16.
[24]李美燕.汉传佛经中的“琉璃琴”初探——兼以云冈石窟第六窟“耶输陀罗入梦图”为例[J].艺术百家,2015,(第6期):161-165.
[25]李静杰.北朝后期法华经图像的演变.艺术学,第21期,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
[26]黄文智.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佛像造型分析——以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第5期):76-92,161.
[27]郦宁宁.北朝石窟佛龛与柱头图像及其渊源考察[J].石窟寺研究,2017:347-382.
[28]陈文革.胡笳、箛、篍、簌、筚篥名实辨[J].音乐研究,2018,(第3期):96-105.
[29]李晔.云冈石窟菩萨头冠的类型研究[J].艺术科技,2018,(第9期):14-15,34.
[30]八木春生,王雁卿,刘军淼.关于云冈石窟第13窟的营造[J].石窟寺研究,2019:93-128.
[31]王友奎.大同云冈第5、6窟图像构成分析[J].敦煌研究,2019,(第3期):17-31.
[32]谭浩源.北朝维摩诘经变与南朝因素——从云冈第6窟胡服维摩变谈起[J].故宫学刊,2020,(第1期):448-460.
[33]姚乐清,郭静娜.云冈石窟第6窟佛传故事犍陀罗文化因素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第4期):67-74,83.
[34]于向东,陈阿曼.云冈石窟第6、38窟“天人骑兽图”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20,(第4期):82-88.
[35]杨泓.从穹庐到殿堂——漫谈云冈石窟洞窟形制变迁和有关问题[J].文物,2021(08):62-80+1.
[36]代鹏飞,宋海军.云冈石窟二佛并坐的象征意义与图像组成再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第1期):56-60.
[37]员小中.论云冈第6-11窟的宗教意义[J].云冈研究,2022,(第1期):1-6.
[38]付蓉.云冈石窟第6窟美术装饰与故事雕刻[J].云冈研究,2022,(第2期):41-49.
[39]吴娇.云冈石窟中期洞窟建筑空间探讨[J].云冈研究,2022,(第4期):10-17.
[40]常青.云冈石窟第6窟佛传故事雕刻再研究[J].美术研究,2023,(第2期):15-24.
[41]八木春生,侯悦斯.云冈石窟第一·二窟的造窟思想及其革新性[J].美术大观,2023,(第5期):112-121.
[42]孙晓峰.北朝菩萨造像圆形肩饰及相关问题[J].敦煌研究,2023,(04):240-254.
[43]张思宁,祁姿妤.北朝中心柱窟形制发展脉络初探[J].中原文物,2023,(03):81-89.
二、会议论文
[1]李美燕.汉传佛经中的“琉璃琴”初探——兼以云冈石窟第六窟“耶输陀罗入梦图”为例[J].艺术百家,2015,31(06):161-165.
[2]小泽正人.云冈石窟第6窟上层龛如来立像制作一考[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5.
三、学位论文
[1]张元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秦艳兰.云冈石窟泥塑的调查与初步研究[D].山西大学,2010.
[3]赵鹏.北朝佛传故事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陈丽芳.“文殊问疾”图像解析与版画创作:以云冈石窟第6窟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5]许飞.云冈石窟砂岩裂隙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分聚散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6]金建荣.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7]吴浩楷.北魏悬裳座佛像研究[D].南京大学.2018.
[8]林汉强.云冈第二期石窟研究——第11-13窟在其艺术发展中的枢纽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16.
[9]高平传.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探测性凿孔[D].中央美术学院,2016.
[10]安瑾煜.明清时期云冈石窟的修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11]张洁.云冈石窟的护法天众研究[D].山西大学,2019.
[12]曹彦.云冈石窟佛塔研究[D].山西大学,2019.
[13]丁得天. 泾川佛教考古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4]代鹏飞.云冈六窟塔柱纹饰在景区公共艺术中的意象化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15]李晔.中原地区4-6世纪菩萨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2.
[16]安祎.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维摩诘图像研究[D].兰州大学,2023.
[17]蔡宛霖.云冈石窟第六窟之研究[D].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专著

[1]〔日〕長廣敏雄《大同石仏藝術論》,高桐書院,1946.

[2]〔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暦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査報告》第三卷第六洞,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雲岡刊行會,1955.

[3]〔日〕八木春生《雲岡石窟文様論》,法藏馆,2002.

[4]阎文儒《云冈石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6]赵昆雨《云冈石窟佛教雕刻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7]〔日〕石松日奈子著,筱原典生译《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

[8]王天銮《岩·时·空:云冈石窟空间艺术》,文物出版社,2013.

[9]彭明浩《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文物出版社,2017.

[10]张焯《云冈石窟全集》,青岛出版社,2017.

[11]〔日〕木下杢太郎《云冈日录》,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8.

[12]刘芳《云冈服饰文化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13]〔日〕冈村秀典著,徐小淑译《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14]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21.

[15]王恒 、张海雁《博览云冈》,青岛出版社,2021.

[16]熊坂聡美《雲岡石窟中小窟龕の展開》,法藏館,2022.

[17]赵昆雨《不可错过的云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



请填写附件中的预约参观申请表,并发送至邮箱ygskwz@163.com


附件:预约参观申请表


20192